美股主要指數周二 (24 日) 平盤波動,聖誕節假期前夕交投清淡,美股今日提早在台灣時間周三 (25 日) 凌晨兩點收盤。
截稿前,道瓊工業指數漲近 30 點或近 0.1%,那斯達克綜合指數漲逾 110 點或近 0.6%,標普 500 指數漲近 0.4%,費城半導體指數漲 0.4%。
美股開盤前主要指數期貨小幅走高,標普 500 指數期貨漲約 0.1%、那斯達克 100 指數期貨漲 0.2%。標普 500 指數正朝著出色的年度回報和連續超過 20% 的漲幅邁進。自 2023 年以來,該指數已上漲約 25%,「美股七雄」貢獻漲幅的一半以上。
相較之下,由於經濟成長乏力,法國和德國政局動盪,歐洲股市表現落後。斯托克 600 指數 (Stoxx 600) 自去年 9 月的高點以來已下跌逾 4%,預估將創下兩年來最大單季跌幅。
Kairos Partners 的投資組合經理 Alberto Tocchio 表示:「由於廣度的擴大,今年年底美國市場將重新走強。現實情況是,美國的成長讓所有人都感到意外,因為它非常有彈性,而不幸的是,歐洲的成長非常悲觀,因為它仍在努力實現一些成長。」
其他消息方面,亞洲股市上漲,中國內地和香港股市表現最好,日本股市漲跌互現。
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 (MSCI) 亞洲股指仍有可能出現自 2023 年 9 月以來的首次單季下跌,在此期間下跌 6.8%,而標普 500 指數上漲了 3.7%。近幾個月來,由於對美國當選總統川普威脅提高全球關稅、美元走強以及中國經濟復甦乏力的擔憂,亞洲市場的情緒惡化。
截至台北時間周二(24 日)22 時許:
- 道瓊工業指數下跌 5.54 點或 0.01%,暫報 42,901.41 點
- 那斯達克綜合指數上漲 83.71 點或 0.42%,暫報 19,848.60 點
- 標普 500 指數上漲 11.92 點或 0.20%,暫報 5,985.99 點
- 費半上漲 26.87 點或 0.53%,暫報 5,145.62 點
- 台積電 ADR 下跌 0.89% 至每股 205.52 美元
- 10 年期美債殖利率升至 4.623%
- 紐約輕原油上漲 1.24% 至每桶 70.10 美元
- 布蘭特原油上漲 1.24% 至每桶 70.10 美元
- 黃金上漲 0.05% 至每盎司 2,629.60 美元
- 美元指數升至 107.900
焦點個股:
美國航空 (AAL.US) 早盤股價下跌 1.74%,至每股 16.95 美元
根據美國聯邦航空總署 (FAA) 網站一份通知顯示,美國航空 (American Airlines) 周二因未指明技術問題經歷短暫一小時的停飛後重新恢復航班營運。美國航空盤前股價一度挫逾 3%,但復飛消息傳出後跌幅快速收窄。
星巴克 (SBUX.US) 早盤股價上漲 0.43%,至每股 87.82 美元
星巴克工會表示,美國門市周二 的罷工將擴大到 300 多家門市,預計將有 5,000 多名員工罷工,為期 5 天的停工將在聖誕夜稍晚時結束。代表全國 525 家門市員工的星巴克工人聯合會表示,紐約、洛杉磯、波士頓和西雅圖等 12 個主要城市的 60 多家美國門市周一關閉。
蘋果 (AAPL.US) 早盤股價上漲 0.60%,至每股 256.79 美元
蘋果股票市值即將達到歷史性的 4 兆美元,投資人對該公司期待已久的人工智慧 (AI) 增強功能以重振低迷的 iPhone 銷售所取得的進展歡呼雀躍。美信集團 (Maxim Group) 分析師福堤 (Tom Forte) 表示,蘋果股價的最新上漲反映了「投資人對 AI 的熱情,以及對 AI 將帶來 iPhone 升級超級周期的預期」。他給予蘋果「持有」評等。
今日關鍵經濟數據:
- 美國 11 月營建許可月增率修正值報 5.2%,預期 5.2%,前值 6.1%
- 美國 11 月營建許可年化總數修正值報 149.3 萬戶,預期 149.3 萬戶,前值 150.5 萬戶
- 美國 11 月季調後新屋銷售年化總數預期 67 萬戶,前值 61 萬戶
- 美國 11 月季調後新屋銷售年化總數月增率預期 8.7%,前值 - 17.3%
華爾街分析:
華爾街正預測短期美國公債殖利率將在 2025 年下跌,儘管候任總統川普的貿易和稅收政策對債券市場構成了迫在眉睫的威脅。策略師的預測基本上一致,認為對 Fed 利率政策更為敏感的 2 年期美國公債殖利率將下降。他們預估,從現在起 12 個月後,利率將比目前水準下降至少 50 個基點。
由 David Kelly 領導的摩根大通資產管理團隊在該公司的年度展望中表示:「雖然投資人可能目光短淺的留意明年降息的速度和幅度,但投資人應該退後一步,認識到 Fed 在 2025 年仍處於降息模式。」
(美股為即時串流報價; OTC市場股票除外,資料延遲最少15分鐘。)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