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晉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法國經濟學家 Philippe Aghion 周一 (13 日) 與瑞典皇家科學院通話時直言,歐洲在技術競爭中已落後美國和中國,亟需透過政策與制度革新扭轉局面。這項警告引發歐洲經濟學界共鳴,多位專家剖析問題根源,呼籲系統性改革。
Aghion 指出,歐洲雖擁有世界級的基礎研究,多數突破性專利引用歐洲成果,卻難將科學研究優勢轉化為本土創新突破,核心癥結在於「中等技術陷阱」。歐洲研發投資過度集中於汽車、化學、電信等成熟中等科技領域 (佔 45%),而對軟體、生物技術、製藥等高成長高科技領域投入不足 (僅 45%)。
反觀美國,85% 研發經費投向高科技領域,中國也在快速加碼。數據顯示,歐盟企業研發佔 GDP 僅 1.2%(美國 2.3%),公共研發雖與美國相當,但企業貢獻比例低 10 個百分點,美國研發支出總額是歐盟兩倍多,且差距持續擴大。
德國 Ifo 經濟研究所資深經濟學家 Nina Czernich 也說,德國在新興技術領域的滯後,部分源於對汽車、機械等傳統產業的過度依賴。「公共政策與企業都傾向依托工程學優勢,忽略新技術開發。」
歐洲市場分析公司 Eurointelligence 創辦人 Wolfgang Münchau 進一步指出,數位化時代僅靠傳統工程技術難以為繼,利潤正流向歐洲未專注的領域。
制度與市場缺點加劇了這個問題。Aghion 認為,歐洲缺乏真正的單一市場與完善創新金融生態,成員國「過度鍍金」(將歐盟法規轉化為更嚴苛的國內規則) 阻礙市場整合,風險投資高度依賴保守銀行,資本資源匱乏。
相較之下,美國擁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與類似國防高級研究計畫局 (DARPA) 的機構,能調和競爭政策與產業政策,推動顛覆性創新。
至於歐洲該如何破局,Aghion 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建構整合的資本市場與創投體系,借鏡瑞典經驗;二是設立類似 DARPA 的機構,在國防、氣候、AI 等歐洲研究優勢領域平衡競爭與產業政策;三是完善長期資助機制,如歐洲研究理事會的實驗室專項支持。
Czernich 也呼籲制定「技術中立、任務導向」的創新政策,參考 DARPA 模式推動前線突破。
Aghion 甚至表示,願將部分獎金投入法蘭西學院與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的實驗室,以行動支持歐洲創新。目前,歐洲能否跳脫「中等技術陷阱」,重現科研優勢向產業優勢的轉化,成為能否應對美中技術競爭的關鍵考驗。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