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巴隆周刊》周二 (14 日) 報導,在 AI 成為全球焦點的此刻,將最新諾貝爾獎頒給研究技術變革的學者,時機恰到好處。
周一,瑞典皇家科學院將 2025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 Joel Mokyr、Philippe Aghion 和 Peter Howitt。他們對技術創新經濟學的研究,不僅切合時勢,更為理解 AI 如何重塑經濟格局奠定了基礎。
評選委員會表示:「今年的得獎者不僅解釋創新如何推動經濟持續成長,還闡明一個關鍵機制,即為什麼即使新產品、新製程會引發利益衝突,仍能不斷進入市場。」
從工業革命到 AI 時代的邏輯
在工業革命之前,經濟成長停滯了數個世紀。然而此後,已開發經濟體實現了相對持續的成長。身為經濟史學家的 Mokyr,研究重點就是探究這種轉變的原因。
在他的論述中,科學與工業生產的實務知識形成良性循環,並延續至今。科學家進行基礎研究,產出的知識本身不會直接推動經濟成長;但技術人員和企業家會將科學成果轉化為新產品、新服務、新商業模式,創造財富;這些財富再透過企業資助、政府補助,反過來支持新的科學研究。
Mokyr 認為,儘管科技對既得利益構成威脅,19 世紀仍催生出「對科技開放」的新文化,這也是後續科技發展的重要基礎。
創造性破壞的機制
Philippe Aghion 和 Peter Howitt 的研究進一步展開,從理論上拆解「創造性破壞 (Creative Destruction)」的邏輯,就像現在,技術格局正在巨變,連產業龍頭都坐立難安。
技術創新削弱老企業的優勢,讓新公司有機會搶奪市場。以美國為例,其經濟活力特別強,包含大量新職位、新公司誕生,同時舊職位、舊公司遭淘汰,新舊更替速度飛快。這種動態平衡仰賴一套政策和制度,即既鼓勵企業創新,又不讓過去的創新者「躺平壟斷」,保護歸保護,但絕不允許他們堵死後路的機制。
AI 帶來的新一輪洗牌
諾貝爾委員會頒獎時,很可能考慮到了 AI。因為 AI 正將產業推向關鍵拐點:新公司有機會取代老牌巨頭,就像當年這些巨頭也曾是挑戰者。回顧科技史:大型主機被個人電腦顛覆,個人電腦又被網際網路超越,之後又被智慧型手機比下去。
如今,AI 正在顛覆一切,只是顛覆的方式我們還沒完全看懂。私人投資者正在豪賭這場變革,根據 Crunchbase 統計,從 2024 年至今,他們已經砸了 2590 億美元在 AI 新創公司上。科技巨頭也不敢鬆懈,同樣投入數千億美元保衛自己的地盤,深怕在 AI 時代出局。
創新飛輪的七大要素
Philippe Aghion 和 Peter Howitt 提出,要讓創新像飛輪般運轉,需要七個核心要素:適度競爭、不過度的專利保護、支持高等教育、創新融資方式、逆周期財政政策、開放貿易,以及能讓資本和勞動力高效重新配置、健全的破產重整制度。
其中部分要素正受川普政府新政策挑戰,但美國大部分創新體系仍在。這意味著科技業洗牌不會停止,新巨頭將誕生,老玩家會退場。
OpenAI 雖搶占 AI 時代先機,但許多未來挑戰者可能還未進入大眾視野,有些甚至尚未誕生。對最新諾貝爾獎得主來說,這正是理想狀態。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