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這句話正被傳統車廠寫成最鮮活的轉型註腳。面對造車新勢力在智慧電動領域的猛烈攻勢,曾佔據市場主導的傳統車廠集體吹響反擊號角,今年更被視作外資品牌智能電動轉型元年,從日系、德國到美系車廠,一場聲勢浩大的絕地反擊戰已全面打響。
市場上,爆款產品已率先撕開缺口。別克 (Buick) 至境 L7 上市 10 天大定破 1.2 萬台,奧迪 E5 Sportback 30 分鐘訂單沖至 1.01 萬,廣汽豐田鉑 3X 上市 1 小時訂單破萬,東風日產 N7 連續兩個月銷量破 6000 輛登頂合資車廠純電動車 2 榜首。
這些數字背後是傳統車的轉型,是更清晰的脈動的差異,是不同路徑選擇。
日系品牌的轉型邏輯帶著鮮明的「保守務實」印記。面對智慧電動領域累積不足的弱點,它們選擇從用戶基數最大的 10-15 萬元 (人民幣,下同) 市場切入,避開高端競爭,同時將中國本土供應鏈推上核心舞台。
東風日產 N7 是典型案例,其高階智慧駕駛能力由 Momenta 全端定義,日產僅負責本土化適配;廣汽豐田鉑金 3X、一汽豐田 bZ5 等產品,則依托「中國首席工程師」體制主導研發,智慧座端搭載華為蒙艙,輔助駕駛採用 Momenta,本田則更徹底,跟 Momenta、DeepSeek、寧德時代達成合作,將智慧駕駛演算法、電池供應等核心環節外包,本身僅保留品牌與通路。這種「借力打力」的策略,本質是用最短時間補齊智慧化弱點,避免首款車型失利挫傷士氣。
不同於日系的「借力」作法,通用別克、賓士等已有技術預研累積的品牌,選擇「主機廠主導 + 科技公司賦能」的深度融合模式,在技術主權與本土化之間尋找平衡。
別克推出高端新能源子品牌「至境」,發布「逍遙」超級融合架構,支援 MPV、SUV、轎車多種車身形式及純電、插混等技術路線,其與寧德時代的 6C LFP 超快充電池、Momenta R6 飛輪大模型,讓至境 L7 實現「充電 10 分鐘跑 350 公里」「無斷點城市 NOA」等功能,並打算未來 12 個月推出 6 款新車。
賓士則透過多線佈局強化技術底氣;與字節跳動深化智慧座艙與駕駛演算法合作,與 Momenta 聯合研發 L2 級輔助駕駛系統,搭載於國產純電 CLA 車型,同時依託自研 MB.OS「技術底座」,在智能座艙、自動駕駛等四大領域實現可控。
這類合作已超越簡單的「買賣關係」,更像是「IP 授權 + 聯合研發」的複合模式,既保證技術落地效率,又守住品牌調性。
福斯的轉型路徑最為激進,選擇「以自身為主、供應商為輔」的深度綁定模式,甚至以資本紐帶鎖定技術主權。
早在 2022 年,福斯便與地平線成立合資公司酷睿程,旗下軟體公司 CARIA 前年底與地平線深化合作。今年,福斯與小鵬聯合開發的區域控制電子電氣架構 CEA 將擴展至燃油車,CARIAD 中國團隊更主導開發面向中國市場的首個區域控制架構。
酷睿程自主開發的 ADAS 系統也計畫年底量產。福斯集團 (中國) 董事長貝瑞德將 2025 定義為「過渡期」,2026-2027 年將集中推出 30 款電動化車型。這種「自主研發 + 合資賦能」的策略,目標是建構本土系統性技術能力,避免被「卡脖子」。
BMW 佈局同樣廣泛,智慧駕駛與 Momenta 開發中國專屬方案,座艙融合華為鴻蒙、阿里通義等生態,電動化與寧德時代、億緯鋰能合作第六代電池,BMW 提出的供應鏈「雙向本地化」策略,既推動全球供應商在中國生產,也培養中國供應商進入全球體系,極大增強供應鏈韌性。
從供應商視角來看,傳統車廠轉型需求催生了多元合作圖譜。日系車廠類似「交鑰匙」或標準化集成,通用、奔馳是「IP 授權 + 聯合研發」,福斯則追求「深度參與技術演進」。
目前,各品牌已取得階段性成果。日系車廠快速填補智慧化空白,通用、賓士在技術主權與使用者體驗間找到平衡,福斯則以激進投入押注未來,但轉型大戲才剛啟幕,這場傳統車廠的絕地反擊,終將成為智慧電動時代最關鍵的競爭註腳。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